当前位置首页 > 金泉动态  > 行业新闻 返回
  • 服务热线
  • 0512-52551712

复合纺纤维的常见工艺有哪些

来源:www.kingcharmgroup.com  |  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11日
      复合纺纤维的常见工艺主要根据原料特性和纤维结构需求设计,以下从熔体复合纺丝、溶液复合纺丝、后处理开纤工艺及其他特殊工艺展开介绍,涵盖工艺原理、特点及适用场景:
一、熔体复合纺丝工艺
1. 工艺原理
      将两种或多种热塑性聚合物(如聚酯、尼龙、聚丙烯等)分别熔融后,通过复合纺丝组件(如多层喷丝板)同时挤出,在冷却成型过程中复合成纤维。
2. 核心特点
      高效连续:熔融状态下聚合物流动性好,可实现高速纺丝(纺丝速度达 3000-6000 米 / 分钟),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;
      温度控制关键:需匹配各组分的熔融温度(温差通常≤10℃),避免某一组分过热分解或冷却不均导致分层。
3. 典型应用
      并列型复合纤维:如腈纶 / 涤纶并列纤维,利用收缩率差异产生卷曲弹性;
      皮芯型复合纤维:如聚酯为芯、聚酰胺为皮的耐磨纤维,或芯层为中空结构的保暖纤维。
二、溶液复合纺丝工艺
1. 工艺原理
      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纺丝溶液,通过复合纺丝组件分层挤出,经凝固浴(如湿法纺丝)或挥发溶剂(如干法纺丝)形成复合纤维。
2. 核心特点
      适用材料广:可用于难熔融聚合物(如芳纶、纤维素、聚乙烯醇等),或需引入功能性添加剂(如抗菌剂、导电填料)的体系;
      溶剂回收要求高:湿法纺丝需大量溶剂(如 N - 甲基吡咯烷酮用于芳纶生产),需配套环保回收装置以降低成本和污染。
3. 典型应用
      海岛型复合纤维:如 PET(海)/PA(岛)体系,通过溶液纺丝形成海岛结构,后续溶解 “海” 组分获得超细纤维;
      功能性皮芯纤维:如皮层含抗菌剂(如银离子)的聚乙烯醇纤维,用于医用敷料。
三、后处理开纤工艺(针对海岛型、橘瓣型纤维)
1. 溶剂溶解法(海岛型纤维主要工艺)
      原理:用特定溶剂(如甲苯溶解 PET “海” 组分,或氢氧化钠溶解 PA “海” 组分)处理复合纤维,使 “岛” 组分分离成超细纤维。
      特点:开纤效率高,纤维细度可控(可达 0.1 旦尼尔以下),但需注意溶剂毒性和回收(如甲苯需密闭操作)。
2. 机械开纤法(橘瓣型纤维常用工艺)
      原理:通过机械摩擦、拉伸或高压水流冲击,使橘瓣状复合纤维的各瓣分离,形成超细纤维束。
      特点:无需溶剂,环保性好,但开纤均匀性依赖设备精度,适用于对细度要求稍低的场景(如清洁布用纤维)。
四、其他特殊工艺
1. 共混 - 复合纺丝工艺
      原理:先将两种聚合物熔体或溶液共混,再通过纺丝组件挤出,形成微观分散的复合结构(如纳米级海岛结构)。
      特点:工艺简单,适合制备均匀分散的功能纤维(如添加纳米粒子的抗菌纤维),但难以控制正确的宏观复合结构(如皮芯、并列)。
2. 静电纺丝复合工艺
      原理:利用高压电场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射成纳米级纤维,可同时喷射多种溶液形成复合结构(如芯层为药物、皮层为缓释载体的医用纤维)。
      特点:纤维直径可达纳米级(50-1000 纳米),比表面积大,适合制备功能性纳米纤维膜(如过滤、伤口敷料),但生产效率低,多用于实验室或小批量生产。
3. 乳液复合纺丝
      原理:将两种聚合物制成乳液,通过复合纺丝组件挤出,干燥后形成复合纤维(如聚乙烯 / 聚丙烯乳液复合,提升柔韧性)。
      特点:适用于水基体系,环保性好,但纤维强度较低,多用于非织造布或低强度功能性材料。